藝術類 - 工藝類
購藏
登錄號:20000010003
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
玻璃工藝創作「涅槃」,主題是以佛像圓形的頭光殘影,象徵佛陀入滅、究竟涅槃。從玻璃工藝的類型來看,是屬於熱端加工的脫蠟鑄造玻璃,其工序工法如下:
第一、首先是作品造形的「原型」,是來自作者曾經發表過的朽木雕刻,因此在原作表層預先做好保護,並塗上一層隔離劑(凡士林)之後,直接在木雕原作上進行矽膠模翻製的流程,先以可拆卸組合的模板,依據作品「原型」的直徑或寬度,製作足以圈圍包覆的外筒,同時再以相同材料另於下方附加筒底。至於外筒邊緣與「原型」之間,必須保留適當的空間,也就是日後矽膠模的厚度。
第二、正式展開製作矽膠模之前,事先備妥已加入硬化劑並調和完成的矽膠,然後徐徐注入筒內以避免產生阻塞流動,或是氣泡形成矽膠模的空洞。直到「原型」四周的空間注滿矽膠,以及淹沒「原型」頂部的適當厚度為止,至於作品的底部,應密貼筒底,不可被矽膠滲入,這是故意保留做為鑄料口。此階段為確保矽膠與「原型」充分的緊密接合,還須放入真空機內,透過抽真空的作業,完全消除氣泡,俾使矽膠與「原型」確實緊密吻合。
第三、待矽膠凝結固化之後,即可拆卸外筒模板,取出矽膠模後翻轉使鑄料口朝上。接著使用手術刀、筆刀、美工刀等,在鑄料口其中的一個對角線的兩側,以縱向鋸齒狀的切法將矽膠模分兩次(外層、內層)切開,並藉其彈性與延展的特性,將「原型」從矽膠模中取出,然後再將矽膠模內部清洗晾乾。
第四、接下來進行製作蠟胎(蠟型)的流程,首先以可拆卸組合的模板固定矽膠模,再將加熱成液態的熱蠟,放慢速度徐徐注入矽膠模內,以避免熱蠟流動產生氣泡。此外,為確保熱蠟與矽膠模充分的緊密接合,還須將熱蠟尚未冷卻的矽膠模放入真空機內,透過抽真空的作業,完全消除氣泡,俾使熱蠟能與矽膠模內部確實緊密吻合。待熱蠟冷卻至常溫之後,即可拆除模板,謹慎小心地從矽膠模中取出翻製完成的蠟胎。至於空出的矽膠模,可在清理之後重複使用,再行製作另一件新的蠟胎。
第五、翻製完成的蠟胎,即是未來鑄造玻璃的原型,但為確保蠟胎翻製的品質,以及有無翻製過程中造成的瑕疵,所以在翻製完成之後,還須做整體蠟胎作品的精細檢查。如發現局部的瑕疵則進行修蠟作業,透過工具和熱蠟執行修復工作。
第六、接下來正式展開鑄造的前置作業,也就是製作耐火(熱)石膏模,首先是以可組裝拆卸的模板,將蠟胎圈圍包覆後製作外筒,其作法與矽膠模翻製的流程相同。接下來將調和完成的石膏液徐徐注入筒內,直到蠟胎完全被石膏包覆為止。此階段與製作矽膠模一樣,必須透過抽真空的作業,以消除氣泡,獲得完整的石膏模。為了增進作業效益,通常是在累積適量的蠟胎之後,再一併展開製作石膏模。
第七、待石膏模升溫、凝固硬化之後,便進行脫蠟的作業,將整批的石膏模放進蒸氣脫蠟機內,透過升溫加熱的方式,將石膏模內的蠟熱熔成液態後流出。當所有的蠟質流出脫盡之後,石膏模內的空間即是日後玻璃鑄造的造形。
第八、在脫蠟完成的石膏模內,正式開始進行填料作業,也就是先將石膏模上下倒置,作品底部的鑄料口向上,再將玻璃碎料填入石膏模內。本作品使用的是褐色的「塊狀」鉛玻璃鑄料,由於在鑄造的過程中,玻璃塊之間的孔隙會因高溫熔融而縮小,甚至消失,因此填料要高出鑄料口,必要時要在鑄料口上方放置承載玻璃鑄料的「套模」。
第九、待整批石膏模的填料作業完成之後,正式展開窯燒作業,即將所有的石膏模移置到窯爐之內,並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後,便關閉窯爐、啟動開關。在高溫窯燒的過程中,石膏模內的「玻璃塊」開始熱熔與重新熔合,並且依據石膏模內的空間熔融成形。
第十、經過窯燒作業的完成,並在等待一段時間的徐冷流程,即可一一取出石膏模再逐步清除石膏,玻璃作品便逐步地顯露出來。當石膏清理完畢的玻璃作品,仍須再經過噴砂、酸拋光,以及「底部」(鑄料口)研磨與拋光的作業,方能完成脫蠟鑄造的玻璃物件。最後是透過UV膠合(紫外線感光性接著劑膠合)的方式,將完成的作品膠合在木製底座之上。
論及作品的主題「涅槃」,其原作是從朽木加工雕工成佛像的圓形頭光,故而保留許多木質腐朽之後的肌理;再加上原本應該是多層次的輪形莊嚴聖物,在此卻只是殘破不堪的遺跡。透過眼下的形象隱喻佛陀業已入滅,進入涅槃之後一切歸於寂靜。有關作者白滄沂(1954-)南投市人,原是瓦斯爐技師經營廚具行,30多歲才改行專注在原木的藝術創作,54歲更進大葉大學造形藝術進修,專長於朽木與奇木雕刻,而有天雕大師之稱,其後累計8500多件創作品,其中幾件代表性的木雕被翻鑄成銅雕與玻璃作品。